他指出,当前全球面临碳、氮的大量排放和过度依赖不可再生材料等问题,需要相应的工程技术来解决。
不仅仅是上海,终端处理设施的建设,是对这一轮实行垃圾分类的城市的集体考验。下载官方分类指引,添加分类查询小程序,玩分类小游戏,朋友圈刷到垃圾分类的文章都要点开看看,为了成为垃圾分类的优等生,小圆做足了功课。
在环保研究者、北师大环境史博士毛达看来,当传统的垃圾处理思路没有完全推翻,惯用的处理技术还可以应付问题,自然就不会有太大改变。她手上提着一兜垃圾,路过垃圾桶时却没有停留,直到走到一排分类摆放的垃圾桶前,她停下来了,把塑料袋打开,将里面的垃圾倒进厨余垃圾桶,又把塑料袋扔到了其他垃圾桶。这与一些年轻人对垃圾的态度不谋而合。更让小圆头疼的是,上海提出的干垃圾和湿垃圾,她闻所未闻。这是一件值得坚持下去的事情。
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的目标是,在2020年底前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对此,徐海云认为,未分类投放和随意倾倒堆放应该区分开来。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953.37平方公里,年治理速度已由原来的400平方公里提高到2017年的1620平方公里。
城市颗粒物浓度逐步下降,2018年,空气中二氧化硫(S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一氧化碳(CO)浓度较2017年分别下降:15.4%、6.5%、10.2%、5.9%;较2015年分别下降:38.9%、27.0%、32.3%、15.8%。2018年,我省国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76.7%,同比增加0.6个百分点;国考水质断面优良比例达到8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5个百分点。至2018年底,272个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源地问题基本整改到位。图为:武汉东湖美景70年沧桑巨变,荆楚大地焕然一新。
到1984年全省共建立了神农架、星斗山、九宫山、后河、木林子等5个自然保护区和利川小河水杉自然保护点,形成湖北省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严格空气质量目标考核奖惩,落实2016年度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奖励9630万元通过打响蓝天保卫战,全省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提高。
关改搬转101家沿江1公里范围内的化工企业,破解化工围江;1211个码头被取缔,腾出长江岸线150公里;禁养区内关停搬迁畜禽养殖场(户)12784家,拆除127.54万亩围栏围网和网箱养殖,27.45万亩投肥(粪)养殖和4.5万亩珍珠养殖被取缔;长江两岸造林绿化60.04万亩。八大专项强力治水我省紧盯重点领域、重点问题,按照实打实、硬碰硬、点对点工作要求,开展八大专项行动,强力保护长江。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固体废物污染是长江生态安全一大隐患。
全面启动重点行业企业调查,已采集地块1926个。自然保护区建设得到加强1982年,省政府批准建立神农架自然保护区,这是我省第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018年,纳入国家考核的13个地级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6.7%,较2017年同期上升0.6%,较2015年同期上升11.8%。2018年,我省全面完成农用地详查,调查土壤点位17935个,农产品点位5922个。
我省每年对这些水源地保护区进行体检,并向社会公开结果。2018年,全省大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47.43万吨和46.96万吨,较2015年分别下降18.63%和13.85%。
2015年,省人大通过了《关于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决定》,全面禁止露天焚烧秸秆。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八五时期,我省经济增长以高投入、高污染、高产出的外延增长方式为主,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由1986年的25.78万吨上升到1995年的最高值79.1万吨。
劣Ⅴ类水体整治行动,力争在2020年底前,消除长江流域省控断面水域劣Ⅴ类水体;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将分类推进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建立入河排污口管理长效机制;绿盾行动,将解决各级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采矿(石)、采砂、设立码头、开办工矿企业、挤占河(湖)岸、侵占湿地以及核心区缓冲区内旅游开发、水电开发等8类问题;三磷排查整治行动,针对磷矿,磷肥、含磷农药和黄磷制造等磷化工企业和磷石膏库进行排查整治,取缔淘汰一批,达标改造一批,规范提升一批,缓解长江总磷污染;清废行动将持续排查固体废物,对发现的问题督促限期整改,依法查处违法行为;饮用水源地专项行动,以供水人口在10000人或日供水1000吨以上的饮用水源地为重点,2020年,完成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划、立、治整治。全省还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276个,治理存量垃圾872.79万立方米。2018年,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稳中趋好,全省179个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89.4%,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较2015年提高5.2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1.1%,同比下降2.8个百分点,较2015年下降4.4个百分点。到2000年底,全省建成自然保护区33个,其中国家级5个,总面积59.79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22%。此外,全省308个重点湖泊水质总体稳定,147个县级以上(含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目前,我省全面打响的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已取得初步成效,长江有净水,沿岸有绿意。
守护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湖北责任重大。出台《湖北省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并及时修订完善。
2018年,我省按照清理、溯源、处罚、追责的原则,采取挂账销号、信息公开、挂牌督办、现场核查等措施清除固体废物,破获了长江黄梅小池段跨省非法倾倒固废案、汉江仙桃段炼铅黑窝点等污染环境重大案件,及时消除了这些长江生态环境安全隐患。我省还强化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开展涉镉等重金属排查整治,公开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293家,在矿产开发集中区域执行特别排放限值,对建设用地风险加强防控。
并开展例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布设国控监测点位1926个,新增省控监测点位3820个。与保护区相匹配的一系列监管体制、机制也相应建立和完善。
长江干流、汉江干流水质为优,长江支流、汉江支流水质总体为良好,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及主要支流水质为优,11座主要水库水质为优。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我省节能减排工作进入了新阶段,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截止2017年底,全省自然保护区已达82个,其中国家级22个,总面积112.0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0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法规与措施守护碧水。
2015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较2010年分别下降12.25%、13.95%、20.61%和18.49%。我省制定了湿地保护相关规划,建立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湿地资源数据库。
湿地保护工作取得成效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着其它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功能。2009年我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7.57万吨,比2005年下降6.54%;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69.5万吨,比2005年下降3.18%。
1985年以后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快,保护类型也逐步多样化。同时,对县级以上水源地环境问题进行集中整治。
生态修复扎实推进,生态状况逐步改善我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退田还湖等工作,改善了湖泊面积萎缩、森林面积下降的趋势,森林生态环境和湖泊生态环境得以恢复。我省大力查处各种损害自然保护区的违法行为,截止目前保护区内45万亩围栏围网和网箱全部拆除,关停企业280个,拆除建筑逾32万平方米,罚款1353.8万元。土壤污染防治稳步推进2016年2月,省人大审议通过的《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为我国首部针对土壤污染防治的地方性法规,为全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作出了有益探索。2014年7月,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明确了对水污染取上限处罚、按日连续处罚等,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法规与措施守护碧水。
从十五开始,我国开始将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对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6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提出了控制目标。水污染防治攻坚取得实效千湖之省,水润荆楚。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行动,将补齐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加快黑臭水体整治,到2020年消除90%以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整治行动,长江经济带101家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将实现污水收集处理整治,到2020年基本实现其他所有工业园区污水管网完善,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运行。饮用水源地安全也是长江大保护的重点
当前,中国面临第二阶段含氢氯氟烃加速淘汰以及已淘汰ODS后续监管等新挑战。16日,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在山东济南举行的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纪念大会上说,中国把严格执法作为巩固履约成果的重要保障,始终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涉臭氧层物质(ODS)非法行为。